晚上9点刚过,杨浦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,多名交警、辅警陆续在路口上岗,“夜高峰”要来了。这是上海互联网产业园区的新常态——工作日每晚9点半后,大厂员工集中下班,大量出租车和网约车涌入园区,区域交通的忙碌程度丝毫不亚于早高峰。
9点40分左右,在新江湾广场上班的何女士叫好了网约车,提前下楼来到广场南侧专设的“网约车上下客点”等车。她已经习惯了人等车,以避免车辆在广场里绕圈添堵,“基本都是我等车,因为车过来也要七八分钟,如果司机先到了,很容易就错过了。”
专门设置的网约车上下客点,在广场东、西、南侧各有一个,这是杨浦交管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指导广场物业设置的。
今年7月,倪嘉辉在园区蹲点了半个多月,排摸园区夜高峰的拥堵点位和车流走向,一套组合拳也随之展开:调整不同路口的交通信号灯配时、整个园区增设共7处“网约车上下客点”、对物业进行专业交通管理培训……于是,夜高峰时,园区内车辆虽多但井然有序,等候时间减少两成。
倪嘉辉在园区夜高峰疏导车辆
不止是产业园区,作为机动大队的民警,倪嘉辉的足迹遍布杨浦区的大街小巷。“哪里有堵点、乱点,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”多次随访倪嘉辉的执勤和调研,杨浦公安分局宣传科民警钟恒瑞是见证者。
杨浦五角场环岛区域,是全市车流量最大、路网最复杂、商业体最密集的路口之一,日均车流量逾12万辆次。因车辆拥堵、秩序混乱,市民群众对这一区域的交通状况反响强烈。
在技术部门的协助下,倪嘉辉详细分析了50多万条基础数据,梳理出五角场环岛的主要交通冲突点和车流拥堵点。根据数据研判的结果,他创新提出“圈层控流”理念——将五角场环岛区域的路口和路段,分为“核心区、控制区、分流区”,然后分区施策、精细管理。
如何采取具体而科学的管理措施,才是解决交通顽疾的关键所在。“在核心区,主要解决车辆怎样‘进得来’的问题。”除了参考大数据的分析和日常执勤时发现的情况外,倪嘉辉还专门在五角场环岛展开一个多月的观察和调研,对不同时段、不同路段的交通流量进行统计,并跟支队相关部门协商研究,最终形成环岛区域的交通组织优化调整方案。
比如,在一个信号灯周期内,把淞沪路进环岛的绿灯增加4秒,把黄兴路进环岛的绿灯迟启10秒,核心区的通行效率提升了32%;将翔殷路国和路口的中环路上匝道,由原单车道通行调整为双车道交替通行,采取“拉链式管理”,上匝道主线通行车速提升了17%;在黄兴路、中山北二路等道路,增设“潮汐式”可变车道,通行能力大幅提升。
如今,在倪嘉辉和同事的努力下,五角场环岛及周边区域的交通状况已大为改观:在车流量增加7.5%的情况下,平均车速反而提升了12%。
这几年,倪嘉辉充分发挥机动大队“灵活、机动”的特点,借助“科技+人力”手段,参与解决多个交通难题。
2021年,倪嘉辉发现固定点位的公共视频存在局限,难以提供全画域信息。他买来一台无人机,一边钻研操控技术,一边在单位支持下推进项目报备审批。在他的努力下,杨浦分局率先在全市试点警用无人机参与交通管理,有效提升交管部门对区域道路的感知力和交通事故的主动发现能力。
两年后,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倪嘉辉脑中酝酿:是否能让警用无人机辅助处理交通事故,提高处置效率?然而,交通事故责任由交管部门认定后,还需打通保险公司理赔链路,方可进行后续理赔。对此,他梳理了30余家保险公司信息,牵头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召开多次协调会,最终统一了保险公司对警用无人机出具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标准,事故处置效率提升约35%。
在倪嘉辉看来,交警不只是执法者,更是管理者和服务者在线配资平台注册,“让道路更通畅、出行更安全,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工作”。
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